2012年国庆节期间,我飞往广州,参加香港著名音乐人麦振鸿先生的零基础音乐特训班。记得当时一个学员看了班级成员后说:“全民音乐时代到来了。”
学员中最年长的梁先生和太太,结婚已经31年,这次两人和儿子一起从香港过来学习。梁先生没有任何音乐的基础训练,电脑也不大会操作,可是他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认真,从最后的作品来看是进步最快的学员。还有一个家庭从青岛来,爸爸每天在酒店等着母女俩,晚上9点下课以后是最快乐的时光,一家三口坐车出去逛逛。学员中还有音乐治疗师、大学刚毕业的钢琴私教、来自香港的学编导的研究生以及17岁的高中生。
麦老师传授给大家“用心感受,用心创作”的理念。他希望借由自己特别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实践,激发每个人的潜能,让每个喜欢音乐的普通人都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。在短短的四天三夜时间里,在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下,每个人都第一次尝试用编曲软件进行自由创作,享受并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,不分年龄、性别、身份和地域,也无论用什么方式和语言。最后一个晚上,每个人的作品发布,确实让人惊喜和感动。
为什么我会花几千元钱去参加这样一个看起来对我的正业毫无“用处”的学习班呢?这还得从头说起。
我从小喜欢音乐。还记得只有八部样板戏的时代,我能跟着家中的有线广播唱样板戏;小学时是学校乐队的手风琴手;中学时我听过的歌能用简谱记录下来,至今我还保存着中学时手抄的一本台湾校园民谣;也是中学时,我曾经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在学校琴房摸索车尔尼599的练习曲,然而,因为影响到附近老师的休息,也就弹了大概不过一个星期。可是,当我坐在钢琴前,那种幸福的滋味,一直忘不了。许多年以后,我给自己定了计划,40岁的时候,我要开始学钢琴。
40岁那年,我的确为自己买了一台88标准键盘的雅马哈电子钢琴,然而,又过了4年,也就是2010年年底,我才真正开始请一位艺术硕士来家里教我钢琴。从汤普森幼儿钢琴第一册开始,我跟着老师学了两年,能弹十多首曲子。成人学琴不为考级,虽没有童子功,但对音乐的理解力强。我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自娱自乐。
2011年元旦,我在家中举办了第一届“ailee的朋友们”家庭新年音乐会,除了弹古筝的朋友是专业级别的,其他都是纯业余选手。这个家庭音乐会到今年已经第六届了,每年都有新面孔加入,越来越欢乐。
其实,这些年除了在音乐方面的学习,我还参加过希腊老师的即兴舞蹈工作坊,同时,我也不断学习素食烹饪和烘焙,以及尝试手机、iPad数码绘画。
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,无论是音乐特训班,还是即兴舞蹈工作坊都与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息息相关,通过微博或微信,获知信息,报名参与,继而分享信息。素食烹饪、烘焙和数码绘画虽以自学为主,但也都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享。这种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、不带功利性的自主学习模式,区别于传统学校灌输式学习,也有别于目的性特别强的“考证”学习,在人人高度互联的今天,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,也必定是将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。
评论